在江苏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一名学生轻点鼠标,远在1600公里外的深圳技术大学实验设备随即启动——工业机器人精准抓取零件,实时数据同步显现在两地控制屏上。这一幕正是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应用、共享、创新”主题的生动实践。上海上益教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实验设备,通过云平台架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校区设备共享与远程实操。该技术突破恰逢财政部2000亿元设备更新专项资金落地,其中600亿元定向教育领域,国产化率硬性要求80%的政策红利窗口期。
在传统工科实训中,设备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长期制约教学公平。上海上益的突破在于将 SY-GYZDH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平台 升级为云控架构,构建三重能力矩阵:远程协同引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统一管控多校区设备,实时广播操作示范,学生屏幕操作自动录制回传,数字孪生监控:传感器网络采集电流、扭矩等工业参数,在虚拟界面同步映射设备状态,精度达±0.02mm,安全防护网络:集成电压型/电流型双漏电保护模块,误操作触发时0.03秒切断电源,破解跨区域操作的安全隐患。
该技术在广西安全工程学院的实测中成效显著。该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接入云平台后,设备利用率提升70%,学生可随时预约深圳技术大学的嵌入式实验资源。这种 “一设备多地域共享” 模式,为教育部推进的“东西部职教协作”计划提供了技术底座。
上海上益的技术演进史,堪称中国教育装备智能化的缩影。公司自2011年扎根上海松江区,早期产品以SYWLJ-07A机床电路考核装置为代表,虽具备智能化考核功能,但仍局限于本地化操作。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公司携 “智能制造学习工场” 方案亮相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智未来”教育展,公开展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这套系统包含三大创新层:
设备互联层:集成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硬件,通过物联网网关实时上传运行参数,支持Zigbee与433M双模通信;数据分析层: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多源数据,生成设备健康报告。如新能源汽车电能转换技术实训台能动态分析9种模块的能效曲线,精准定位损耗环节;远程协作层:借鉴SYALY-19防盗报警系统的远程维护功能6,开发出跨校区控制协议。江苏海洋大学学生可实时操作深圳技术大学的五轴加工中心,延时仅120毫秒。这种技术跃迁的背后是持续投入——公司186人团队中技术人员占比35%,2023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为创新注入核心动能。
工业互联网设备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人才培养范式。在西藏大学的实训课堂上,学生通过云平台调用湖南特高压输变电基地的焊接机器人,完成变压器油箱自动化焊接训练。这种模式使该校实训成本降低45%,破解了高原地区设备匮乏的困境。
更革命性的变革在 “教学-产业”闭环 的构建。上海上益与国轩高科合作开发的案例具有代表性:企业将电池生产线码垛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学员优化方案被采纳,使产线节拍提升15%,成果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生未毕业已获万元月薪offer。这种深度产教融合呼应了2025年教育部推行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柳州342万元新能源教学设备采购、淮南职教中心智能制造基地等招标中,“远程实操能力”已成为核心指标。
当江苏海洋大学的学生调试完最后一组风机参数,上海松江区叶榭镇的工程师正为新一批物联网实验平台贴上出厂标签。这家拥有35%技术人才的企业,用云控技术重新定义了实验教学的边界。
从西藏高原的远程焊接训练,到广西职院的机器人精准抓取,教育公平的鸿沟正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浪潮中消弭。随着财政部600亿资金持续落地,这些诞生于中国实验室的创新设备,终将托举起制造强国的明天——因为每一次无距离开启的实验,都在为创新火种点燃新的可能。